狂蜂肆虐季警惕被蜇伤
来源:健康报网2019-09-09 18:13浏览次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张驮涛

  “八月至,秋蜂起。”秋季是狂“蜂”肆虐的季节。每年8月~11月,各地关于毒蜂伤人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2013年陕西胡蜂蜇人事件,波及3市1600余人;2016年十一期间,陕西黄陵国家森林公园接连发生多起群蜂袭击人事件,上百名游人被蜇伤;2017年9月19日,陕西宝鸡140名师生被野蜂蜇伤;2018年9月28日,安徽青阳发生野蜂蜇人事件,8人被蜇伤,其中两人死亡。

  蜇伤可能会致命

  蜂类属于膜翅目昆虫,部分品种的蜂的尾部生有蜇刺,可蜇伤人,引起中毒。我国常见蜇人蜂有两大类:蜜蜂和胡蜂。二者均建巢群居,一旦受到惊扰就会倾巢而出。蜜蜂蜇刺生有倒钩,蜇人后蜇刺脱落,蜜蜂死亡。蜜蜂性情温和,不会主动发起攻击,只有受到威胁时才会殊死一搏。而胡蜂又称“杀人蜂”,体型较大,性情凶猛,攻击性和毒力较蜜蜂强。民间常说的马蜂、黄蜂、土蜂、细腰蜂等均为胡蜂,胡蜂蜇刺不易脱落,可反复蜇刺。

  蜂毒成分复杂,不同蜂种的蜂毒成分大不相同,主要为多肽类、生物胺类和酶类。蜂蜇伤后,局部皮肤可出现红肿、疼痛、瘙痒,严重的可能化脓和坏死,毒液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过敏反应、横纹肌溶解、溶血、肝肾损害、心肌梗死及神经系统损伤等。

  蜂蜇伤的致死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过敏反应。常发生在蜇伤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表现为全身皮肤瘙痒、荨麻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呕吐、腹泻等,不及时救治会因过敏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其二是多脏器功能衰竭。蜂毒进入体内引起全身中毒,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等,轻者治疗后好转,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烦躁不安、肌肉痉挛、抽搐、昏迷、休克、心脏骤停、呼吸麻痹等,常于数小时或数日内死亡。

  防范知识要牢记

  蜂蜇伤有明显的季节性,蜜蜂平素采花酿蜜,春夏季多见,而胡蜂食性较杂,除了采食花蜜外,还可捕食蜜蜂、蜘蛛等昆虫,是秋季狂蜂蜇人致死的元凶。秋季,胡蜂蜂巢进入繁盛期,胡蜂生长发育和繁殖速度加快,对外界惊扰异常敏感,攻击性变强,加上花期已过,就会到处惹是生非,寻衅滋事。当秋季狂“蜂”来袭,做好预警和防范工作能有效减少蜂蜇伤对人类造成的健康危害。

  1.远离蜂类,切勿惊扰蜂巢。

  教育儿童不要招惹蜂类,不要接近蜂巢。人类活动区附近发现蜂巢,不要随意惊扰。摘巢时应穿戴专业防护服,或报告消防部门处理;养蜂人员取蜜时应做适当防护。

  2.路遇蜂类,小心应对。

  当单只蜂围着你转,没有发出急促飞翔声音时,可以下蹲并慢慢移开;当多只蜂直接攻击你,而且发出急促声音时,应迅速用衣物等遮盖身体暴露部位,原地趴下不动,切勿奔跑或反复扑打。

  3.外出时要防患于未然。

  野外活动时,不要在蜂巢附近打闹、野炊,避免食用或携带酒精、甜食;不使用带花香、甜味的化妆品;不穿鲜艳衣物,应着长袖、长裤,戴简易防蜂帽;在田间或山野劳动的人群还应备蛇皮袋、布单等遮盖物,紧急时用于临时护身。

  4.过敏人群应尽量避免蜂蜇伤。

  蜂蜇伤快用三步急救法

  被蜂蜇伤后数分钟到24小时,尤其是6小时内,是早期救治的关键期。一旦被蜂蜇伤,应尽早处理。

  1.清除蜇刺

  检查有无蜇刺残留,可用镊子拔出、小针挑拨、胶布粘贴等方法取出蜂刺,有条件的可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吸出毒汁。注意不要挤压患处,以免将蜂毒挤入深层组织,加重中毒。

  2.清洗伤处

  蜜蜂的毒液呈酸性,可选择肥皂水、碳酸氢钠等碱性液体冲洗或湿敷伤口。马蜂的毒液偏碱性,可选择食醋等酸性液体冲洗或湿敷伤口。尽量判断蜇人的是毛茸茸的小蜜蜂还是凶猛的大胡蜂。如果实在不清楚蜂种,就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此外,冰敷伤口可减轻局部不适感。

  3.及时就医

  蜂蜇伤致死原因主要是过敏反应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所以当被群蜂蜇伤或被单只蜂蜇伤,或出现荨麻疹等过敏症状或全身不适时,应立即就近送医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