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8时30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新院区病房,宽敞明亮。李菊洪说:“让人感觉充满希望。”
李菊洪是重庆市合川区清平镇瓦店村的乡村医生,身残志坚,以“板凳行医”的故事感动无数人;张俊廷,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在神经外科领域久负盛名。今年5月和7月,李菊洪和张俊廷相继被评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而在新搬迁的北京天坛医院,两个“中国好医生”却以医患的身份相遇了。
原来,早在今年的五六月份,李菊洪就时常感到头晕目眩。那时,正为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紧张备考的她并未放在心上,只是认为是复习劳累所致。可是,在考试过后的一次入户随访时,李菊洪突然晕倒在地。被紧急送往医院检查后,她被诊断患有听神经瘤,病情危急,亟须手术。
据悉,听神经瘤是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肿瘤,早期患者会出现一侧耳鸣、听力减退及眩晕,少数患者出现耳聋,晚期可能造成交*性偏瘫或视神经萎缩,甚至危及生命。
由于手术难度大,当地医生建议她到北京接受治疗。“板凳”村医李菊洪患重病的消息引起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部门的重视,并迅速联系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北京天坛医院。得知李菊洪的情况后,北京天坛医院立即组织专家会诊,评估手术风险、挑选医护团队,全力做好准备。该院党委书记路明探望李菊洪时对她说:“你放宽心,踏踏实实等待手术。”
为她主刀手术的,是同样为“中国好医生”的张俊廷。张俊廷每年完成颅内复杂疑难性肿瘤及脊髓内肿瘤显微手术近500例,其中,脑干肿瘤及颅底肿瘤的治疗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张俊廷坦言,这场手术对他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尽可能地避免后遗症:“她的听神经瘤虽是良性的,但从大小来看,属于巨大型。而且患病达3年之久,严重压迫神经,所以手术后遗症发生率非常高,容易出现面瘫、眼嘴歪斜等不可逆症状。李菊洪是‘中国好医生’,我不希望她口眼歪斜地回到家乡。”
术前,李菊洪拉着张俊廷的袖子,怯生生地问,“张主任,我做完手术后还能继续当村医吗?”李菊洪四岁时因车祸高位截肢,失去双腿,学医毕业后,回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这一做,就是18年。18年来,她借助板凳代步,“走”过的路累计8万多公里,用坏了24条小板凳;下村做公共卫生服务,为老年人体检,为重点人群做随访服务,为儿童打预防针,累计服务6000多人次。
11月1日,李菊洪顺利接受了手术。记者见到张俊廷时,他正要去检查李菊洪的术后康复情况。“笑一笑,面部肌肉感觉紧张吗?” “还会感到头晕吗?”张俊廷问得极其细致。对李菊洪的手术效果,张俊廷十分满意。“这么大的肿瘤切除后正在顺利康复,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与李菊洪的相遇,张俊廷坦言,“无论她是不是‘中国好医生’,她都是我的病人,医生对病人的爱是无私的,所以不管她是什么身份,我都会一视同仁,全力以赴。”
张俊廷喜欢把天坛神外比作一个大家庭,笑称自己是“什么都管”的大家长。他对学生们的要求甚至细化到穿戴整齐,仪表端正。“面对患者无小事,如果医生连穿戴都邋遢,患者如何放心将性命托付于他?”
记者注意到,虽然身穿白大褂,张俊廷仍然打着整洁的领带,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在担任神经外科主任时,张俊廷和同事们形成惯例:每周三早上7时到8时,神经外科150多名医生齐聚一堂,一同学习国际医学文献和最新进展,并结合典型病例进行经验分享。
“没想到这么幸运,我是一个最平凡、最基层的乡村医生,却得到了全国顶尖专家的精心医治。”李菊洪说,她的助理医师资格证书已经顺利考下来了,现在天天盼着康复后第一时间回到家乡,再为乡亲们做随访。
清亮的眼神,挺直的腰板,嘴角带着微笑,张俊廷正在嘱咐李菊洪一些注意事项。两个“中国好医生”的故事在这里定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