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媒介形态日益丰富,健康促进迎来了哪些新机遇?健康科普怎样做才更有趣?健康工作者如何创新思维?作为健康传播的新兴议题,全民心理健康的关注热度持续攀升。特别是经历过疫情冲击,公众如何保持身心双重健康?我国心理健康事业未来如何发展?
12月5日,在由健康报社、济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年第七届互联网+健康中国大会”分论坛上,医院管理者、专家学者等围绕“构建健康传播新生态”“健康心理促进”等主题深入交流探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陆林 心理健康服务拓展空间巨大 第三次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各类精神疾病终生患病率达到16.6%,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由精神障碍造成的疾病负担占所有非传染病负担的13%。但是,我国精神卫生资源相对不足,中国平均每万人仅拥有2.55名精神科医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这些年,国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的问题。健康中国行动提到具体目标,如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及以上;减缓焦虑障碍和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从6.5个小时增长至7个~8个小时;精神科执业医师从2.55名/10万名增长至4.5名/10万名等。 心理健康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投入,需要各个行业一起行动,完善公共精神卫生体系,由政府主导开展精神心理问题的监测、预防、控制和治疗,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疫情期间,很多精神科医生护士奔赴武汉参与救治,并运用互联网、数字技术,使医疗过程安全高效,为患者提供便捷服务。 我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在精神医学领域大有可为。不仅是智能输入、整合分析、综合输出等技术,智能机器人可以帮助识别患者情绪、帮助医生处理处方、开展药物的有效性评估和患者随访,这些方面近几年应该会有很大突破,但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北京回龙观医院党委书记 杨甫德 全民心理健康应遵循“三步走” 心理康复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没有一种康复能离开心理支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之下,医务人员等群体往往处于特殊的应激状态,且未来依然会面临这样一种应激状态。对此,社会公众要遵循“三步走”,即把生活过好、把情绪稳定好、增加自身效能。 首先,生活上要过好。一个人的健康程度60%取决于其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好的生活方式不仅包括保证睡眠、合理膳食、适度运动,还要学会暂时放下、适度休整。 其次,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人们在应激状态下,往往会出现焦虑和恐慌的情绪。焦虑可能会产生两级认知损害,初级认知损害是把结果的严重性夸大,二级认知损害是认为自己没能力、没办法应对这样的结果。照顾自己的情绪,首先要搞清自身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学会善待自我、接纳自我,同时处理好人际关系。 此外,要增加自我效能。通过专业能力、工作经验、自信心等增加自身的掌控感,同时要敢于想办法解决问题,把应激当成挑战,激发自己的潜能,做任何事情都要投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长期目标之下,应使一个人的行为至少恢复到创伤前的水平,能够参加一些活动,对未来的生活有所期盼。每个公民都应该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尤其要主动培养在逆境和非常态之下的良好心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 刘梅颜 “双心”可让临床治疗事半功倍 双心即心理心脏病学,是研究并处理与心脏疾病相关的情绪、社会环境及行为问题的科学。双心医学的目的,是将社会心理因素作为心脏病整体防治体系的组成部分,立足于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体系,对心血管疾病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干扰,或表现为类似心脏病症状的精神心理问题进行必要、恰当的识别和干预。 经过疫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问题对躯体疾病带来的影响。关注情绪和心理与心血管深层次的联系,会让临床治疗事半功倍,也会让患者的痛苦减少。我们要针对患者个性化的特点,给予其全病程、全流程的服务,不能单纯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心脏的康复包括心理康复和心脏的生理性康复,即双心康复。但目前,临床治疗上仍存在诸多困难。随着时代发展,快速的生活节奏带来过多、过强的心身压力因素,但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相对匮乏,专业限制也导致医生对心身疾病处理的敏感性不够。要避免心脏病、心梗、心衰等走在疾病的终末期,首先要从前端开始干预,把心理及心脏的相关服务做好,才能帮助患者少受病痛之苦。 当前,我们亟须把情绪压力等心理因素纳入患者的整体评估体系,对心血管专科医生、有执业医师资质的医生进行培训。把心理服务意识贯穿到日常的专业工作中,会有效提高临床诊疗的效率。从这一点上,不妨从心血管科开始,加强心理服务能力,提高诊疗水平和效率,其实这就是基于心理心脏治疗的“双心治疗”。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康殿民 健康传播要推进资源整合 在传染病及慢病防控当中,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过去,健康科普非常简单,最常见的是做宣传画。随着技术进步,报纸、广播、杂志等科普形式逐渐多元化,但传播效率不高,信息含量有限。当“互联网+”时代到来,新媒体平台呈现诸多特点:数字化,可以承载大量内容;融合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形态;具有互动性,颠覆了原来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方式;传播受众更精准,通过大数据分析,推送受众感兴趣的信息。 但不容忽视的是,互联网传播也有局限,比如充斥部分伪科学信息;媒体数量多,但品牌少、影响力不足;信息同质化严重,缺乏吸引力;复合型传播人才匮乏等。 近年来,山东不断探索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向公众传播健康知识,改变公众的观念与生活方式,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对群众对健康需求不断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方法不断变化、行为干预难度日益增加等新形势。 如何切实有效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进一步健全健康促进体系?我认为,首先要建立多层面、多专业结合的管理团队,推进资源整合。二要提高内容质量,突出信息的权威性、实用性,表述要准确,证据要确凿。可喜的是,目前好多临床一线的大咖专家和年轻医生开始加入健康教育的队伍,提高了健康传播的专业性。三是政府层面要合理规划布局,打造立体传播的矩阵,整合资源,并做好舆情应对。健康工作者要以超前的眼光和境界,不断创新思维,互相交流学习,为健康事业发展以及居民的文化、文明素养等全方位提升作出贡献。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谭先杰 做科普需要用心、用情 2012年下半年,我开始在《健康报》等主流报刊上连续发表科普文章,并与向阳教授一起主编了畅销医学科普读物《协和名医谈妇科肿瘤》,同时在江苏卫视、湖北卫视和北京卫视录制女性健康科普节目。2018年,我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录制的《子宫故事》还被作为“三八”妇女节特别节目播出。除了给受病痛困扰的女性普及医学知识外,我更希望女性在没有得病的时候就关注健康,于是撰写了一套112回的章回体科普《子宫情事》,该书入选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和2019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优秀科普图书。 如何创作让读者喜欢的科普?首先,要有一颗喜欢和认可自己的心,要对自己的讲述和写作能力有信心。事实上,每个人都能讲故事,每个人内心都有个小宇宙,可以让其他人得到安慰。第二,要有一种愿意分享的冲动和激情。过去我进行了几次巡回医疗和宣讲,觉得效果有限,于是我选择写简单易懂的科普。因为书可以越过千山万水,文字是永存的,能够留存下来。第三,选择自己擅长的或者合适的创作形式,找到自己的特色。表现手法、创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只要逻辑上说得过去都是可以的。《子宫情事》一书,我就是仿照《红楼梦》的形式,借用章回体小说的套路来讲述科普。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做科普真的需要用心、用情,用时间来传播医学知识。现在人们获得知识很容易,鼠标一点,海量知识就来了,但鱼龙混杂。而有些所谓的科普既不科学,也不严谨,还有些干脆就是伪科普,是忽悠,这比没有科普更可怕。所以,需要我们一批人的努力。科普也是科学的前沿阵地,但不要因创作科普而掉进陷阱,就是说不害自己,不损同行,特别要保护患者的隐私,这是医学科普的底线。 健康湖北新媒体主编、健康报湖北记者站站长 毛旭 履行好疫情下新媒体的使命 作为湖北省卫生健康委的官方新媒体平台,健康湖北微信、快手、抖音、头条等,关注群众的关注,在新冠肺炎防控政策宣传、信息发布、科普推送、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疫情期间,我们推出各类科普知识、政策解读等全媒体产品1万多条(篇、张),推出全国第一个新冠肺炎防控手册文图产品,制作了全国第一部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动漫,健康湖北微信、快手等新媒体系列的累计阅读量超过50亿人次。 疫情期间,我们紧盯群众需求优化宣传内容。疫情前期,以健康科普、重大决策宣传为主,重点对日常消毒、症状分析、理性就医、心理疏导等知识进行图文科普创作,同时第一时间发布中央、湖北省及各市州的重大决策部署。疫情中期,以信息发布、先进典型宣传为主,专门组织人员对国家和湖北省及武汉市的重大决策部署,通过文图进行详细解读,在发布重大疫情信息时配发相应的科普知识,积极回应群众的关切。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开展典型宣传报道,据统计,疫情期间,我们共推出典型人物304人。 疫情后期,以心理安全、就业信息宣传为主。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长时间封闭的群众面临心理和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此时我们及时调整方向,推出复工防护、心理健康、安全出行等群众关注、实用的科普内容。 我们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借力社会资源。与央视网联合搭建“湖北战疫直通车”中央融媒体平台;与湖北省教育厅合作,在湖北省广电网络有线电视、长江云TV打造“湖北省中小学线上教学平台”,供全省中小学生点播;与小林漫画合作,策划编创《相信爱会赢》(小林漫画同心抗疫)治愈系漫画宣传册;与尚书医生团队合作,策划制作推出战疫科普·健康防护指南系列科普视频30集和战疫科普·心理健康系列科普视频10集。 健康科普达人@仙鹤大叔 张文鹤 巧用冲突理论营销医疗IP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提供了各种可能。我认为,可以借用冲突理论,从这样几个角度寻找灵感。 首先,时代背景孕育了冲突。比如,对于医疗来说,技术和温度哪个更重要?对于患者来说,医生该是怎样的角色定位?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是健康管理,它的本质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深入探讨的议题。医生可以用知识与情感满足患者更深层次的需求,从而达到深层信任。医疗健康作为一个充满潜力的垂直领域,要尊重这样的社会趋势。 其次是传播平台内部的冲突。比如,健康科普既要符合平台的流量需求,更要借力冲突,善用冲突。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创作者也在专业化,更多的专业创意、运营、制作人员进入并趋向形成团队,同时也倒逼创作者有新意,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更要有将碎片化产品精品化的意识。 再次是表现手法的剧情冲突。我们要做真正吸引人的剧情,重视受众的深度情感需求。永不过时的反转是最好的例子,在15秒之内完成一个内容的起、承、转、收,注进情感。再如,幽默永远是最好的武器,可以拉近距离、消除陌生感。 我在网络上分享从不穿白大褂,既为自己树立了形象区别,也让患者更愿意交付自己的喜怒哀乐。去年7月1日开始做抖音IP之前,我曾在宝妈群里潜伏了3个月,发现对于宝妈群体而言,不穿白大褂的医生能够更好地满足她们的需求。我认为,每个时代有自己的推崇,倾听受众的需求变化是最重要的。永远别为自己设限,因为你是医生,加一点温情,加一点个性,加一点独特的语言风格、表情、场景、道具等,IP就立住了。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中级营养师 戴恒玮 健康科普人分专家型和工匠型 2010年,上海市长宁区创办文明城区,我把上海市控烟条例融入科普创作中,写了一个相声,将控烟的题材与文明城区创办相契合,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从此开始进行健康科普工作。 我认为,做健康科普分两类人:专家型和工匠型。专家型也就是大医生,决定了整个科普的高度。不在临床一线,不直接拥有高超手艺的传播者,可以称为工匠型,工匠型需要学习跨界。 作为一个科普工匠,要有一定的服务意识,包括纵向、横向两方面。所谓纵向,就是要服务大局,倡导国家重要政策。举个例子,我们瞄准国家“三减三健”的号召,出了一套菜谱视频。“无油版”虾仁炒蛋,比传统烹饪法减少使用食用油20克,大约是180千卡热量,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又能保证健康。我们还告诉大家,节省的20多克油,相当于75公斤的人爬25分钟楼梯。这样一个小切口的视频,在3分钟之内就讲清楚了营养知识,教授了健康技能,倡导减油理念。横向的服务指的是,能够跟其他行业互动共赢,能够精准服务到个体,帮助科普技能或许没那么熟练的人打造良好的科普作品。比如,专家型的医生也有很好的语言素养、学识背景,但是对怎么做科普不太熟悉。这时候就需要科普工匠把魅力展示出来,推动项目发展。 我认为,“有意义、有意思”这6个字是健康科普的关键。有意义,代表科普内容够权威,多一点深度,多一些思考。有意思,意味着有娱乐的元素,能带来流量。总之,目前是健康科普前所未有的好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