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未成年人遭遇性侵的事件频频曝出,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强烈反响与愤怒,人们再次疾呼未成年人亟待性教育。然而,目前国内未成年人的性教育面临很多挑战,学校、家庭、社会既有性教育需求,又出现了很多不利于性教育顺利开展的障碍。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青春健康教育专家组组长 苗世荣
从3个案例
看“堵不如疏”
对未成年人进行全面性教育的迫切性,我从3个案例讲起。
一位初一男生在妈妈的陪伴下,满脸愁容地走进了心理咨询室。我亲切地接待了他,并鼓励他没有顾虑地说出问题。听他诉说得知,男生们上厕所时,常互相看别人的阴茎,然后比谁的大。同学们说他的阴茎小,以后没法生孩子。因为同学的话,他既苦恼又自卑,心情非常不好,进而影响了学习。
一位四岁男孩的妈妈,神情紧张地把我叫到没人的地方,不好意思地说:“苗老师,我真不知道怎么开口。昨天在家,我儿子非要看我怎么尿尿。您说他是不是学坏了!”
一位中学教育主任联系我,要我给学校高一的学生讲讲男女生怎么交往,重点突出不能发生性行为,而且要快。原因是,刚刚发现一位高一女生做了流产手术,不讲不行了。
从这3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未成年人因为没有接受完整的性教育,他们遇到生长发育中的现象,不知道从什么渠道获得答案,有的甚至在未成年阶段便尝试性交行为。而成年人则在未成年人成长中,不会或者没有意识给予他们性教育。
性教育
是人生教育
那么,当前国内青少年性教育存在哪些问题?首先是对性教育认识的误区:认为性教育就是讲性交的事,担心诱发孩子发生性行为。或者认为性教育是预防教育,如预防性侵教育、预防意外妊娠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甚至认为是防止“早恋”教育。性教育肯定涉及预防性侵、预防意外怀孕等方面的内容,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从家庭来说,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以及不断曝出的未成年人遭受性侵案件,家长越来越重视性教育了。特别是“80后”“90后”成为家长群的主体后,认同性教育已成共识,怎么跟孩子谈性才是家庭性教育的主要问题。
从学校来说,笔者认为主要问题是没有认识性教育对人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要么课程设置中没有性教育课程,而是把人体解剖、生理卫生仅有的那点内容分散到了生物课、体育课等课程中去;要么以没有专业教师、没有教材为由,舍弃性教育;或是认为性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事情,学校便弱化性教育,甚至在紧张的学业压力下索性不做性教育。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我们对性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以及这几代成人本身就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性教育,使得在实施性教育时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
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明确提出了“全面性教育”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框架。其中指出,全面性教育是一个基于课程,探讨性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层面意义的教学过程。包括8个核心概念:关系、价值观/权利/文化与性、理解性别、暴力与安全保障、健康福祉技能、身体发育、性与健康行为、性与生殖健康。全面性教育培养相互尊重的社会关系和性关系,帮助儿童和年轻人学会思考他们的选择如何影响自身和他人的福祉,并终其一生懂得维护自身权益。总之,如果我们把性教育放到人的一生发展来看,性教育是人性教育、人格教育、人生教育。
在学校提倡
融入式课程
目前,学校把性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上确实有困难。《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介绍了一种非常实际可操作的方法:融入式课程。即将学校性教育的知识、态度和技能的内容与某些学科的相关内容找到融合点,相互融合后形成的课程。
以高一年级为例,由学校教育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生物教师、心理教师、体育教师、校医组成课程开发与实施团队。这个团队由年级组长牵头,几位教师组成“性教育研究团队”。假如准备设计6次课程,需要根据高一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需要,设计这样的课程:友谊与爱情、尊重多元、生命的孕育诞生与避孕、识破色情、预防性骚扰和性侵、远离艾滋。用生物课、班会、心理课、校本课程、团队活动等时间完成授课内容。
每位老师根据本学科或工作融合性教育的内容,找准融合点,使学生在不同学科中有侧重地学习与性教育有关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例如生物老师讲“生命的孕育诞生与避孕”,校医讲“远离艾滋”,班主任讲“友谊与爱情”等。
要强调的是,性教育课是非常专业且影响巨大的课程,一次性教育课程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性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性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性教育课是生活技能课程,即是以技能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性教育课不能变成说教课,要让学生学了以后能够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融合课程比独立课程在实施层面上更具挑战性,对学科教师的要求更高,培训教师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家长跟孩子
轻松谈性
家庭性教育与学校性教育最大的不同,即家庭性教育是融在日常生活中的个性化学习过程。怎么跟孩子沟通性与生殖健康知识,一直是父母的难题。其中有观念问题,也有方法问题,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基本方法。
家长首先要有正确的性态度、价值观:性是自然的、美好的、健康的,不应该被庸俗化、污名化;性建立在尊重、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每个人都有接受或者拒绝性的权利;性是贯穿人一生的事,怎样管理它,将影响人的一生;性是爱的表达方式,人人享有性的权利,但怎样实现它,需要学习;性是权力,也是责任;性行为应该是健康、安全、负责任的行为。
孩子问到有关性的问题,家长要真诚自然地交流,不要自己先面露难色,或是敷衍、斥责,孩子问什么回答什么,此时家长的态度比回答什么更重要。要根据孩子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用其能理解的语言回答问题。比如“我是怎么来的”问题,对四五岁孩子可以说“妈妈生的”,或者“爸爸妈妈相爱有了你”。对初一孩子,就要讲一讲生殖过程了。要注意用科学名称讲,比如不说“小鸡鸡”,而说“阴茎”。
性教育是贯穿一生的教育,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完成的。家长要善于把握时机,寻找那些容易切入话题的机会,将性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比如当孩子问到相关问题、提到同学爱恋、说到某某怀孕、看到有关报道时。有人说,性教育要像教孩子使用筷子那样自然轻松,而不是对孩子进行一次郑重其事的谈话,这是家庭性教育的最好状态。
此外,家长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要有清晰的价值导向,有意识地把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性态度,以及尊重、自愿、无伤的性道德,传达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