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山地马拉松,21名选手遇难,国内“超马圈”遭遇至暗时刻。有报道称,这是迄今为止国内马拉松赛事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遭遇极端天气是“白银马拉松事件”的直接诱因,但反观赛事流程设计及其暴露出的问题,可以看出赛事组织方明显准备不足、应对不力,以及对参赛者安全和健康的漠视。
与常见的城市马拉松比赛不同,此次马拉松越野赛具有极限运动的特点,设置有高海拔赛段,地势也更为复杂。相应地,这对组织方的组织、应急准备与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根据现有报道,虽然开赛前“天色转阴,随即起风”,且比赛前一天当地气象部门已发布蓝色大风预警信息,但越野赛仍然如期举行。有生还者表示,比赛组织方并未明确要求将冲锋衣列入强制装备,导致很多人遇到极端天气时措手不及。还有参赛者称,山顶处没有补给点,信号也无法全部覆盖。一系列事实显示,当地在组织此次赛事的过程中,准备不足,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与隐患预判不够,对参赛者的安全也重视不够。
白银马拉松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当前这项运动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马拉松赛事备受追捧,参赛者人数剧增,不少城市借此提升城市知名度,带动当地经济和旅游业发展。但是,相关项目“仓促上马”,导致赛程设置不合理、医疗应急救援预案不足等情况,给马拉松赛事埋下了安全隐患。曾有参赛者提到,自己之前参与的一场比赛,赛道设置在高速公路上,天气特别热,没有看到医疗志愿者,在一段五六公里的赛段内,也没有看到急救点和急救车。类似的极限运动赛事,对主办方的专业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在赛事的气象系统、急救系统、医疗系统、保障系统、全程追踪系统等方面,都必须按照专业标准做足做细做实方案。一旦遭遇突发状况,还应该有暂停比赛和紧急救援的预案,否则就可能将参赛者置于险境。
悲剧的发生令人心痛,也给未来马拉松赛事的组织方和参赛者提了个醒,运动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安全是一定要守住的底线。组织方应当规范办赛,在赛事设计决策中,始终将安全与健康置于优先考量的位置,避免事故的发生。参赛者也要科学评估身体状况,在“跑马”之前尽量检查心肺功能;在挑战过程中,如遇不适或突发状况,应及时求助或退赛,“安全回家才是完赛”。不论组织方还是参赛者,对生命有敬畏之心,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