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华诞同筑梦 医者担当践初心
来源:健康报网2021-08-19 09:30浏览次数:

  手印 心手相连薪火相传

  医学史家亨利·西格里斯特曾说过:如果不是活着的艺术家不断地重演巴赫和莫扎特的旋律,两位大师就永远地死了。这句哲言在医学领域同样适用。纵观中外,从神农尝百草到屠呦呦获颁诺奖,从希波克拉底誓言到新时期职业精神,一代代医者从减轻人类痛苦的质朴愿望出发,薪火相传。一边拼命追逐快速前进的科技发展车轮,将科技进步转化为生命力;一边积累对生命体的悉心体察和情感交流,把同情、怜悯、关爱刻入职业基因。

  医生,这个攸关人类生命的古老而光荣职业,正是因为手把手的接力构筑而不断坚固,因智慧和情感的堆叠凝聚而充满力量。

  科室的传承故事

  8月13日12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诊区,81岁的黄丽娟教授当天接诊的最后一名患者走到门口又被叫住了。药怎么吃,有哪些饮食禁忌,如何运动……黄丽娟事无巨细地交代了10多分钟,才与患者挥手道别。“看病特别认真细致,是黄老的特点。如果是初诊患者,她一般要看四五十分钟。”助手介绍,能在12时结束上午门诊属于特殊情况。

  这已是黄丽娟一周内的第四个门诊,而且是普通门诊。“普通门诊挂号费较低,经济情况不好的患者可以节省点钱。”不但如此,遇到确实困难的患者挂不上号时,即使在特需门诊,黄丽娟也会让学生给加个普通号。“患者从外地来了,万一我太忙了没给他加号,回去就会自责:要是加了,他不就可以省去包括住宿等好多钱,早点看完回家了?所以对外地患者,我很少拒绝加号。”

  黄丽娟之前会骑自行车出诊,熟知内情的同事看到常忍不住鼻子一酸:“老太太年纪大了,按说自己骑车不安全。但她的腰特别不好,又不愿麻烦人,自己骑车好歹能有个座儿。”如今,骑车对她也变得奢侈,上下班时只能在年轻后辈的搀扶下慢走。久坐对黄丽娟的腰也是巨大挑战。“但平常在家待着没啥精神头,坐在这儿就有精神了。”这股精神,支撑着老人继续工作在一线。

  坐在诊室的时间里,黄丽娟除了看病,还要带徒弟。“我的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其次要认真踏实、刻苦好学。再次要技术过硬,敬业、有责任感,一心为患者着想。”

  中午,北京中医医院黄丽娟名医继承工作室冠心病专台内,心血管科副主任、尚菊菊主任医师也刚刚结束上午门诊。作为传承人,她对黄丽娟的最大印象是“非常严厉”。“科里很多医生看到黄老就发憷,因为她对大家要求特别严,而且脾气急、性格直率。”尚菊菊解释,“科里急危重症患者多,医生如果性格柔弱、磨磨唧唧也确实不合适,需要意志坚强、反应迅速。”

  尚菊菊回忆,初次跟师出诊,自己曾战战兢兢、磕磕巴巴。时间久了,就发现老太太带徒很有一套。出诊时她会细心观察弟子的反应、表现,有问题直接指出;出诊后会讲共性问题梳理复盘,分类讲解;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点拨后辈自己寻找答案……“她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比我还认真,所以我压力特别大。”尚菊菊说,相比和风细雨、亲切客气的舒适,她更喜欢黄丽娟的耿直风格,“因为会成长得特别快”。

  如今,尚菊菊也成为带教老师。“我也变得特别直,看到问题憋不住。只要学生哪里有问题,必须立马指出来。”尚菊菊“埋怨”老师,“我越来越像您了”。

  在心血管科诊室外的墙上,挂着3块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的名老中医工作室站的牌匾。许心如、魏执真、黄丽娟的名字,一一刻在上面。“我们科的绝大多数医生都在参与这3个工作室站的传承工作。”科主任刘红旭介绍,在传承老专家学术思想的过程中,后辈医生站在老师们的肩膀上努力提升。“在继承老师们中医治心三法(泻肺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凉血清热法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益气逐瘀法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上,力求每个法临床诊疗有常规、有院内制剂、有国家发明专利、有专著、有科技进步奖。”刘红旭说,目前这些目标正逐步实现。

  在北京中医医院,很多专科都有国家级名老中医坐镇,悬挂着传承工作室站牌匾。这背后,是一个个传承的故事,一段段医术医德的接力。这样的故事和接力,在许许多多医疗机构都上演着,托举起每一个国人的健康幸福。

  从“车工”到工程师

  8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积水潭医院原院长田伟现身央视节目。中国自主研发骨科导航机器人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随着他的讲述生动再现。

  曾几何时,我国骨科领域久负盛名的北京积水潭医院,有过艰难窘迫的日子。20世纪90年代,国内骨科医疗器械产业尚不完善,该院专门在手术室楼下配备了一个简易的加工车间。手术时,年轻医生变成车工,频繁跑下楼车人工关节,再回来进行消毒安装。不合适,再车再消毒。田伟清晰地记得,当时没人会做人工关节,只能拿着从国外学习时要来的样品,照着样子做。

  暂时的落后,不但没有让骨科医生们灰心沉寂,反而激发了他们奋起直追的热情。随着改革开放和学习创新,我国的医疗技术有了跨越式发展,在诸多领域甚至实现逆袭。

  2015年,由田伟及其团队主导、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骨科导航机器人天玑问世,成为世界上唯一针对骨全科的手术机器人。从智能机器人研发之前“看不见、打不准、拿不稳”,到借助天玑有了“透视眼”和“稳定手”,中国医生站上了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的新高地。

  同年8月,田伟成功操作机器人天玑完成了一场脊椎畸形手术,并在世界最权威的脊椎外科杂志上发表文章,引起骨科学界的轰动。同年10月,田伟又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基于术中实时三维影像的导航机器人辅助齿状突骨折固定术。精准定位,误差不到1毫米……一系列手术的惊艳亮相,让中国骨科医生在世界舞台站到最中央。

  中国医生技术前进的步伐愈发坚定。2020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与拉萨市人民医院手术室通过5G通信技术实时连线,由北京积水潭医院专家成功实施京藏首例“5G﹢骨科手术机器人”远程骨科手术,医疗援藏因科技助力而效果倍增。

  2020年6月,田伟发布新一代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前辈”只能做单项如关节导航,全新一代天玑能开展脊椎柱全节段、创伤性骨折、骨肿瘤等技术,打开了创伤治疗的新世界。

  “外科领域已经进入智能时代,所有的科技进步最终都将惠及患者,这是医学创新的意义所在。”回首来路,田伟深有感触。

  从兼职车工到研发手术机器人,中国医生的医工融合之路走出了时代感,更走出了未来感。由此放眼,中国医生的技术提升在更多领域厚积薄发、开花结果:互联网医院扩量增质,3D技术在医疗领域加速迭代,基因技术正帮助越来越多人实现精准医疗……中国医生将密实的脚印留在医学高峰的跋涉路上,奋力领略更高山峰的风景。

  红印 风霜雨雪红色不改

  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曾说:“我们党不同历史时期维护人民健康的奋斗历程中,蕴含着红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壮大的‘遗传密码’。”其中,红医精神无疑是遗传密码中的关键字段。它是淬炼于革命战争年代医疗卫生战线的精神丰碑,更是党领导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史上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卫生工作“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我们党一成立就把发展卫生健康事业、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伟大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以《从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始终做保障人民健康的忠实践行者》为题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上,马晓伟向与会者讲述了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百年历程。

  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解决“卫生健康事业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的核心问题。正是在不断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进程中,在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过程中,红医精神历久弥坚,始终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砥砺奋进不断求是创新。

  在党的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就把“工厂设立工人医院及其他卫生设备”等保护劳动者健康和福利的目标写入党的大会宣言。毛泽东同志多次调研卫生工作,提出“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卫生工作宗旨,强调医疗卫生工作要面向大多数人,为大多数人服务。

  1928年4月,中共中央接受共产国际提议,要求全党在开展土地革命的同时建立红军。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中伤病员剧增,为保障军民健康,巩固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修建第一所医院——小井“红军医院”;创办第一份专业报纸——《健康》(后更名为《健康报》);开办第一所军医学校——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后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建校之初,毛泽东为学校制定“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方针。其后为第14期毕业生亲笔题词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成为卫生行业恪守的医德准则,也是红医精神传承的根脉所在。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成卫生健康事业改天换地的历史巨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卫生健康工作坚持在改革发展中开创新局面,为维护全体人民健康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发布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在此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整体战略层面统筹谋划部署。

  “红医精神将恒久激励吾辈”

  一百年来,党领导的卫生健康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背后,离不开红医精神指引和感召下一支红色医务人员队伍的长成。其中,辛育龄和吴天一,两位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的获得者,完美诠释着红医精神的内涵。

  他们政治坚定、对党忠诚。20世纪80年代,年逾花甲的辛育龄受命完成中日友好医院筹建工作后,主动辞去院长职务,决意做回一名普通的胸外科医生。他直言:“党让我去学习科学技术,我将一辈子安心于科学技术工作,并要为党的科学技术事业奋斗终身。”20世纪50年代,响应党的支边号召、投身高原医学研究的吴天一,数十载如一日,积累的研究数据数不胜数。

  他们技术优良、求是创新。为探明针刺麻醉效果,辛育龄曾用镊子夹触皮肤,运用优选法对每个穴位进行痛阈测试,终于在前臂外侧找到镇痛效果最好的穴位。他主刀实施首例运用一根针行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震惊针麻界。为测试大型高低压综合氧舱,吴天一不顾耳鼓膜被击穿的风险频频进舱。他提议在青藏铁路沿线建供氧站、高压氧舱,后被证明是解救急性高原病患者的最佳方案,创造出14万筑路者无一人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

  他们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辛育龄说,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他曾奔走各地,协助40多家医院组建胸外科,指导当地医生开展高难度手术。经他直接培训的胸外科骨干近1000名,成为我国胸外科医学发展的种子。吴天一说,高原医学研究的“无限风光”在崇山峻岭之间,只要事业需要,他将随时背负行囊奔赴险峰。

  如今,老一辈的红色基因正注入新一代的满腔热血。今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成立辛育龄小分队。小分队发扬战争年代“流动医疗站”的红医传统,走出医院,走边区、下基层,开展义诊咨询、健康服务。

  义诊期间,辛育龄小分队队长、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马千里时常回想起一次特殊“会诊”。14年前,还是住院医师的马千里与胸外科主任刘德若接诊了一个疑难病症患儿。7岁女孩因三轮车剐蹭造成左主支气管断裂、左全肺不张,合并严重感染。刘德若的设想是,左主支气管狭窄段切除,端端袖式吻合。但因手术难度极高,科里在是否手术上犹豫不决。于是,刘德若提议,收集患儿病历和胸片,登门求教辛育龄。已近耄耋之年的辛育龄对着阳光,举着胸片,拿放大镜反复查看,与医生们一起剖析病情。“做吧,一定成功!”临别前,辛育龄的这句话让刘德若和马千里有了主心骨。

  7年后,马千里再次见到女孩。经检查,女孩术后肺发育良好。“辛老有句豪言‘我一息尚存,绝不放弃’,他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精神令我心生敬佩。”马千里说。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医精神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辛育龄小分队另一名队员娄彦妮的回答是:“红医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但其内核从未改变。医者,又被称作白衣战士,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红医精神将恒久激励吾辈。”

  心印 一心一意守护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洪涝灾害面前,日常诊疗之中……每一个平凡或不平凡的日子,治病救人的第一线,医务人员都在。拼搏的他们,总能带来直抵人心的感动:“战时”用尽全力,平淡日子里毫不懈怠,一心一意守护每个人的健康。他们当中,既有年过半百的医学大家,也有初出茅庐的后起之秀。共同的身份——医师,让他们成为每个人心中最温暖的依靠。

  白衣披甲,家国勇士

  “血糖控制不住的话,能量可以少给点。能下床的一定让他下床活动……”8月16日8时,江苏省扬州市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3楼会议室,早交班正在进行,邱海波的建议是医生们最爱听的内容。8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东南大学副校长、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从南京转战到了扬州。

  白衣披甲,家国勇士。这是对医者的褒奖,也是厚望。邱海波扛着这份重托,奔赴每一个需要他的战场。从去年年初的武汉保卫战到如今的扬州疫情处置,不到两年时间里,邱海波去了13个地方,在外近400天。“医生遇到重症患者时,会从内心产生很强烈的冲动,想要去救治。”所以,只要患者需要,他就挺身而出;只要国家需要,他就一往无前。

  “你们出来了吗?告诉我一下患者的情况。”采访中,邱海波不时拿起电话询问患者的情况。截至8月15日24时,扬州三院有住院新冠肺炎患者500多名。

  谈及此次扬州疫情中的患者救治,邱海波直言压力很大:“老年患者居多,基础疾病比较多,而且很多人发现时比较晚。如果这些人变成重症,风险很大,治疗也困难,因此避免中老年人向重症发展是最重要的任务。”

  邱海波说,重症患者救治的过程,就是通过早期干预,让病毒“止步于”呼吸道,不至于发生肺炎;对发生肺炎的病人给予积极治疗,让病情“止步于”普通型,不至发展成重症。

  从重症学科发展,到临床医生培养,邱海波一直在探索思考。在南京时,一位年轻主治医生的表现让邱海波很满意。73岁的新冠肺炎患者,食道癌晚期、癌细胞广泛转移。一天晚上,患者忽然大汗、呼吸困难,血压直线往下掉。是不是气胸?一听,心音很遥远。超声检查发现心包填塞,也就是肿瘤侵犯以后,导致心包内出血,赶紧做心包穿刺、插管。这位正在读临床博士的年轻医生反应敏捷,患者捡回一条命。

  在邱海波看来,好医生既要有好的专业技能,也要有厚实的理论功底,这名临床博士做到了。而透过这名医生,邱海波看到了临床博士在真实战场中的价值。“他们天天泡在临床,理论又好,临床研究能力很强,应该成为未来医生的中坚力量。”

  已经连轴转了一个多月的邱海波满脸疲惫,平日里注重着装的他,衣服满是褶皱。但是,他依然每天坚持到医院早交班、进病房、辅导年轻医生……

  紧紧抓住可能的希望

  7月20日晚,河南郑州暴雨,26岁的年轻医生于逸飞在获救后重返郑州地铁五号线水灾现场,跪地6个小时,心肺复苏救助了10余人。这一天,也是于逸飞入职郑州市人民医院的第一天。

  “都是应该做的,任何一个医护人员都会毫不犹豫地冲下去。”于逸飞说,“我穿上白大褂回去的时候就有人鼓掌,给我加油。到负二层的时候,人们萎靡的精神都被鼓舞了。看到医生,看见白衣,就看到希望了。”于逸飞也被鼓舞着。因为这次的表现,医院决定对他免试用期直接录用,小伙子很开心。

  如今的于逸飞,每天忙到起飞。“没做医生的时候,手机要一天充一次电。现在晚上下班回家,电量还有70%。”8月12日,于逸飞一大早就跟着主任出门诊,下午在病房给患者拆线、换药,整理病历。晚上7时多下班后,他开始整理白天的难题:“门诊看CT片子时,一个患者有腰椎间隙狭窄、黄韧带肥厚。当时只听到主任讲黄韧带肥厚,但是正常的黄韧带在CT上显影厚度多少呢?”很快,他去找了老师,又找了不同程度的黄韧带肥厚患者的病历,一个一个做比较。

  “看到生命从你身边流逝,那种心痛无法用语言表达。”7月20日晚,有一些乘客没有被及时抢救过来,于逸飞一度怀疑自己学医的意义。但是,想想那些能紧紧抓住的希望,于逸飞释然了。他说,医生这个职业挺好的,可以帮助人们从痛苦中走出来,这是任何一个职业都无法比拟的。

  医生是该受人尊敬的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科教管理楼7楼的院长办公室里,院长卢宠茂打开视频,与记者远程连线。画面里,他身后匾额上“不忘初心”4个字格外醒目。

  卢宠茂第一句话是:“为什么做医生?”卢宠茂的父亲年轻时曾以医生为职业理想,但是因为抗战没能如愿。父亲的一句话成了卢宠茂和兄弟们成为医生的最初动力:“做医生好,永远是在帮人。”不过,他不仅希望自己成为那个“能帮助人”的人,也希望从管理上帮助更多医务人员心无旁骛地帮助每一名患者。

  “医生是非常受人尊敬的。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后,医务人员在最前线,大家对医务人员更为敬佩。”但是,卢宠茂话锋一转,“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对医生的专业价值并没有很好地认可。比如,医生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但看诊一位患者的收费有时甚至买不起一杯咖啡。”

  “赋予他们专业地位、专业价值和专业发展,才可能让医务人员真心投入工作,更有尊严、体面地生活。”卢宠茂的这一梦想已经照进现实。

  现在,港大深圳医院实行全额70%固定薪酬,30%绩效。医生税前平均年薪为69万元,顾问为115万元,高级顾问达200万元。医院人力资源支出占业务支出的53.3%,全国平均水平大约是37%。医生薪酬不与服务量和收入挂钩,促进医生自我管理,提升医生规范诊疗的内生动力,确保坚持专业循证,从制度上遏制过度用药、过度检查和治疗的问题。同时,医院通过打包收费改革来控制成本、提升收入,国际医疗中心在财政方面为医院整个改革提供重要的经济保障,是医院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让医务人员更专注于治病救人,港大深圳医院并非个例。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医务人员的关怀在不断加强,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

  脚印 脚上有泥眼中有光

  从古至今,医生群体就是一群追梦者。在论述医德的《大医精诚》里,唐代药学家孙思邈这样形容:“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为此,在“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职业生涯中,他们常常在诊疗室、手术室、科研室,也总是奔波在路上,让患者看病的距离更短一些、治疗疾病的花费更少一些、恢复健康的速度更快一些。患者就医所省下的每一步,都是医生往前跨出的一大步。

  “钥匙医生”每天都很“急”

  严正每天7时30分准时出诊,随后的一整个上午,他骑着“小电驴”跑四五户人家;中午吃两个包子;14时一到,他又挎上包、戴上头盔继续出诊,下班后也不得闲。在同事们眼中,“钥匙医生”严正每天都过得很“急”。

  严正是上海市第一批社区全科家庭医生之一,现任静安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队长。多年来,他和他手里的一大串钥匙在全国出了名,钥匙的复制品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一名基层家庭医生的工作物品也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和激励,更是国家对家庭医生岗位的认可。”严正介绍,这些钥匙都是居民在对家庭医生工作充分信任后,主动托他保管的。

  严正回忆,手里的第一把钥匙是1999年一位老先生送来的。老先生的爱人突发脑梗,之后肢体偏瘫、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家庭医生,严正为老太太制订了一整套综合治疗方案,每周上门3次开展针灸、推拿。一段时间后,老太太病情逐渐好转,然而老先生又被查出肺癌,要时常去医院化疗。为此,老先生把家门钥匙郑重地交给严正,方便他上门工作:“严医生,钥匙拿好,我们信得过你!”

  后来,来找严正签约的居民越来越多,交到严正手上的钥匙也越来越多。从一把钥匙到10把钥匙,再到50多把钥匙,“钥匙医生”的美名不胫而走。与之伴随的是,严正越来越忙。

  同事说,严正的手机24小时开机,有什么事随叫随到。居民们看到,他总是风雨无阻地奔波在出诊路上,活儿也越干越多:下雨收衣服,夏天装电扇,平日里和爷爷奶奶们话家常;为了减少老年人的出门次数,他主动配药上门……

  严正一边忙于工作,一边钻研工作。他总结了数十年来的服务经验,整理出简便易学的“五心工作法”:进入家庭需留心,注意家庭成员的关系、生活习惯、饮食喜好等;接待老人有耐心,不厌其烦听他们说自己的故事;收集病史要细心,从头到脚都别漏;治疗方案合理用药求精心,用副作用最小的药达到最佳效果;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责任心。

  同严正一样,许许多多的基层医生走在出诊的路上,渐成居民眼中的亲人。“我们立足基层,理应多为百姓服务。”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鼓浪屿医院,社区医生邓江木常常这样介绍自己。他工作的地点位于四面环海的鼓浪屿上,常年为患者上门看病、协助照料生活不便的老人。“前几年,鼓浪屿医院创新‘三师共管’的服务内容,家父就是受益者之一。”一位厦门市居民特意发来微信,“特别表扬以邓医生为代表的基层医护人员,他们对我父亲就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一举一动都非常贴心。”

  “留守人员”一刻都不闲

  “对,我现在还在拉萨。”电话中,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援藏专家陈立语音清朗,不失幽默,“这一年多,我可比以前黑多了。”

  去年6月,听到组团援藏的通知后,陈立当天便义无反顾地报名:“其实也没更多想法,就是觉得作为一名医生,该为患者多做点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时光荏苒,陈立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一年援藏的任务期已经结束,近期经过种种考虑,他又下定决心:“在西藏再干一年。”

  在前后两支援藏队伍的交接期,陈立成了“留守人员”,然而心头一刻都不闲着:“每晚闭上眼睛,就盘算着下一步工作。比如,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跟急诊科在同一栋楼,布局不是很合理,以后医院西门有些店铺要收回来,可能会给口腔科相对大的地方,业务空间就能拓展出来;科室人员非常少、不够用,有些这两年就要退休,有些在外进修、规培和休产假,要想方设法争取用人指标,建设西藏最好的口腔中心。”

  想着想着,陈立就想起,今年6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的医护人员见证了两个瓷块在数控切削机的精细雕琢下,迅速变成了两颗高度仿真的牙冠,这标志着该院口腔科的数字工作室正式投入使用。西藏地域辽阔,若能尽快为患者做好牙冠,对路途遥远的患者而言,将极大节约时间和交通、住宿成本。

  陈立也想起,次仁顿珠的美丽微笑。次仁顿珠家住日喀则,是一名先天缺牙的患者,除了有一颗右上后牙,其余牙齿自小就未萌出。由于家庭贫困,次仁顿珠小时候一直过着“无牙”的生活。“几年前,次仁顿珠接受了义齿修复,但效果欠佳,吃饭疼痛。”陈立说,为了给次仁顿珠打造一副“好牙”,他和同事从印模制取、灌模型、确定上下颌关系、试牙、戴牙,每一步都做得非常仔细。“考虑次仁顿珠住在日喀则,路程远,就尽量合理安排时间,如取印模和确定颌位关系合并在一天进行,以最大程度减少费用。”

  装上合适义齿的次仁顿珠终于露出了微笑。“这个微笑就是对我们医护人员最好的奖励。”

  陈立说,把医者的脚印留在高原,这一年来挺值,第二年的工作更值得期待。

  与同事一道“丈量”云南山水

  2013年,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刚开始筹建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助理、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潘湘斌就把脚印深深留在云南的土地上。

  “前几天看了手机软件,仅从2015年到现在,从北京飞往云南昆明就有200多次。”潘湘斌回忆,这么多年来往北京、昆明两地,基本就没有休息和休假的时间。而这一切,是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高我国西南地区的心血管病防治能力,实现不同地区医疗质量的同质化。

  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自2017年9月运营以来,潘湘斌和同事一道“丈量”了云南的山山水水,在基本医疗保障和公益慈善组织支持下,开展儿童先心病免费筛查救治,共免费筛查370万名儿童,救助贫困先心病患儿近5000人。

  潘湘斌记得,去年年初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紧张时,身在北京的他接到通知:一位在昆明的危重症患者危在旦夕,亟须抢救。火急火燎地完成各种审批后,潘湘斌终于登上前往昆明的航班,随行携带着患者亟须的仪器设备,以及一大箱为云南同事准备的口罩。

  手术十分顺利,患者转危为安。回到北京的潘湘斌按要求隔离了14天,这对每天忙于看病、科研、带教的他来说,时间成本巨大。但他不觉得遗憾,“毕竟挽救了一条生命”。

  潘湘斌说,随着国家发展,医学早已过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必须依靠团队才能最大程度给患者带来福祉。许许多多的医生同他一样在奋斗。比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有四五十位专家常驻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为西南地区的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