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生长发育的不同年龄阶段,该吃什么?怎么吃?
日前,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新版《中国0~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指南》《中国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中国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给出了答案。
0~6月龄是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个阶段的婴儿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高于其他时期。但是,由于婴儿的胃肠道和肝肾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功能不健全,对食物消化吸收能力及代谢废物的排泄能力较低。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汪之顼教授介绍,母乳是婴儿出生后,母体提供的延伸性保护。大量科学研究显示,对0~6月龄婴儿纯母乳喂养,可以让孩子健康生长,包括增强免疫力、提升智力、减少儿童期肥胖等。此外,母乳喂养还可以帮助产妇的形体恢复,减少产后抑郁,并降低出现肥胖、肿瘤和其他慢性病的风险。
适宜的营养和喂养不仅关系到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也关系到孩子长期的健康。
“辅食添加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婴幼儿健康,满6月龄时如无特殊情况应当添加辅食。”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新华医院盛晓阳主任医师说。
研究证实,在婴儿4月龄时提前添加辅食会增加儿童超重、肥胖及将来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过晚给婴儿添加辅食则会增加贫血和营养素缺乏的风险。
盛晓阳介绍,添加辅食应首先从肉泥或肝泥、铁强化谷粉等糊状食物开始,每次只引入一种新的食物,然后由一种逐步过渡到多种,最后实现食物多样化;不要一味回避那些易过敏的食物,比如鸡蛋、小麦、鱼、坚果等;要重视动物性食物添加,尽量少加糖、盐,保持食物原味,可以有适量的烹调油。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提前或推迟婴儿辅食添加的时间。比如对过敏及过敏高风险婴儿,稍微早一点添加辅食有利于产生对过敏物的诱导耐受,降低食物过敏风险。但这要经过医生的诊断,由医生给出专业意见后才可以这样做。
盛晓阳说,早产婴儿由于出生体重、出生情况不同,辅食添加需个体化方案,罹患慢性疾病、生长发育异常的婴儿,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辅食添加时间。
不同食物提供不同营养素,只有食物多样化才能满足较大婴幼儿的营养需求。
此次发布的新版婴幼儿膳食指南明确,7~12月龄婴儿每天所需辅食量,包括20~75克的谷物类、25~100克的蔬菜、15~50克的蛋类(至少是一个蛋黄),以及25~75克肉禽鱼类等。如果辅食以谷类、蔬菜和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为主,需要额外增加不超过10克的烹调油,1岁以内婴儿不建议额外加盐。而12~24月龄幼儿,每天谷物类需增加到50~100克,蔬菜和水果要增加到50~150克,仍然保持每天一个或半个鸡蛋,肉禽鱼50~75克,油5~15克,可以有不超过1.5克的少量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