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和保密宣传教育:不起眼的细节也要谨慎对待
来源:健康报网2022-07-04 08:52浏览次数: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福祉,保密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安全稳定。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和保密工作,对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保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保密工作的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卫生健康系统安全防范能力与水平,推动安全生产、保密工作责任落实,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委托,健康报推出“安全和保密宣传教育”专栏。

  专栏将聚焦新时代国家安全职责使命,围绕安全生产、保密等专题,宣传解读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挖掘并推广展示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在安全生产、保密工作中的有效经验与典型案例,筑牢卫生健康领域安全底线,保障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一个小的风险点有可能引起大事故,医疗行业的安全涉及方方面面,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更是如履薄冰。记者近日采访了医疗机构管理者、科室负责人、医务人员,他们从不同层面阐述了自己的安全观。

  医疗质量是“1”

  核对手术部位左右侧在内的患者信息,清点手术刀、手术针线、纱布,开台前检查仪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于杰夫进行这些操作时异常熟练。“在临床诊疗中,无论多基础的工作,多不起眼的细节,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严谨。技术要使用正确,程序要保证完整,要尽力实现患者预后良好。”这是于杰夫从入院以来始终秉持的理念。他认为,医疗技术相当于阵地,学术成就是高地,医疗安全是防线。“如果防线被击穿,阵地就会丢,更别提占领高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仪器设备逐渐成为医生的左右手。于杰夫长期与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打交道,手术中的神经导航和机器人成为得力的助手。“这些设备仪器何时适合使用,精度如何校准,都需要医生考虑。”于杰夫介绍,设备使用之初,工程师会对医生进行培训,但这种培训只是起到“说明书”的作用,真正使用时仍需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和诊疗要求设置想要的精度。

  在浙江省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主任陈海啸眼中,医疗质量是医疗工作的基础,没有质量这个“1”,其他都是“0”。他认为,劣质医疗质量造成的危害超过了医疗资源匮乏所带来的危害。在过去20年间,虽然医疗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与群众的要求、行业的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弥补差距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能仅靠投入资金和设备,而是要求医务人员的行为习惯与更高质量标准相契合。

  “当下,‘急于求成,贪高求远’是医疗行业质量改进最大的障碍。”陈海啸表示,医疗质量的提升是长远目标,要紧盯痛点和难点问题,不断引入新的质量管理理念和办法,如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模式、临床路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等。

  扎牢生物安全篱笆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疾控中心从事多项生物安全相关工作,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治理体系、提升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是重要的课题之一。

  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了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建立名录和清单制度、审查制度、风险调查评估制度等多项基本制度,构建起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的“四梁八柱”。“在保障生物安全方面,突出‘人防’,更着眼于‘技防’。”该中心病原微生物与微生物检验科科长沈强说,实验室日常管理都需留痕,由于信息众多,仅靠人力很难胜任,需要智能化技术作为辅助。比如,实验室LIMS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可提醒实验室人员穿戴好防护衣物,对实验室湿度、气压异常触发预警,对实验室物资补充进行提醒。

  “信息系统不断迭代更新,下一步将实现实时定位的功能。根据设备定位,自动生成设备位置信息和管理表,包括设备名称、资产编号、建筑物楼层等,实现实验室环境、设备查询和维护周期的节点管控。同时,员工位置和访客位置也将实时呈现,通过设立电子围栏,一旦访客越界就会报警。”沈强说。

  2021年12月,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实地考察了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并主持召开生物安全建设工作座谈会,强调充分发挥数字化改革的牵引作用,重塑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实现生物安全风险的感知、研判、预警、应急、阻断和消除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浙江省卫生健康委运用数字化手段,以构建智慧高效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闭环为重点,搭建生物安全数智监管平台。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对3470余个P2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在备案内容方面,将实验室设立单位、人员、设备、实验活动、管理体系等信息纳入系统,各级主管单位分级管理、分级应用;在备案监管方面,省市县三级质控中心与执法部门联动开展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和整改情况全程上网,确保实验室“应备尽备”。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加持下,浙江省“生物安全数智监管平台”试点接入20个实验室的核心区实时监控,能够自动比对实验室人员名单及上岗证等信息,智能识别实验室活动存在的违规穿戴、违规操作等各类危险行为并发出警报,实现可追溯管理。

  为提高预警能力,浙江省通过智能化手段建立了“一图一环”。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质控、执法和智慧化监测预警总次数,建立了以地市为单位的“三色风险预警图”,为管理部门提供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提示;按照风险发现、分发、审核、创建任务、完成处置等流程,形成“高、中、低”风险等级的“风险处置闭环”,开展风险智慧预警、分类处置、全程跟踪。自2021年以来,“生物安全数智监管平台”共预警187次,全部按照闭环流程进行处置,有效化解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隐患。

  将演练渗透到日常工作中

  在卫生健康行业内,生产安全涵盖方方面面,比如医疗安全、消防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实验室与危险化学品安全等。生产安全所面临的风险既来自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隐患排查不力,又与员工安全意识缺乏有关。这就要求医疗机构树立“大安全观”,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孙思予表示,该院成立了安全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医疗安全组、运行安全组、实验室安全组、学生和员工安全组及作风建设组,逐级签订目标责任状,构建“一岗双责”为核心的安全责任体系。同时,医院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年度考评内容,对未依法履职或违反安全生产规定并造成损失的个人和科室实行年度评优“一票否决制”,让安全生产工作迈上规范化轨道。

  为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不少医院将应急演练作为常规动作,并结合科室专业特色量身定制演练方案。

  “胎龄33周,出生体重1.9千克,主要诊断为早产儿。”护士在巡视患儿过程中发现7床监护仪报警。护士查看患儿面色、反应、呼吸,以及监护仪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后,将监护仪报警复位。

  “经查看,患儿面色发绀,呼吸不规则,呼吸频率为10次/分,心率为85次/分,血氧饱和度为75%,应如何处理?”护士呼救医生到场,记录抢救时间,随后为患儿摆鼻吸气位,开放气道……

  上述一系列过程及操作其实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制定的应急演练脚本,脚本将整个治疗过程呈现出来,由医护人员共同演练。“业务和安全生产不能割裂开来,科室要起到监管作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护士长张臻介绍,该科将应急演练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每月、每季度都会开展不同类别的演练,在节假日前更是如此。科室根据不同专业组的特点,汇总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和常见的案例,经过各专业组主任层层把关,制定出脚本并形成脚本库,每次随机抽取脚本,让科室年资较低的医护人员进行演练,将演练培训落实到个人。

  “现代医院管理要具备基于风险的思维方式。”陈海啸表示,一次事故的发生并不是一次偶然事件。医院从小处着手,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真正达到预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