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称部分地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逐渐增多。什么是肺炎支原体肺炎?近期病例是否增加?出现哪些症状要及时就医?开学季,儿童如何做好防护?针对公众关注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热点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有关专家接受了记者采访。
部分地区患儿呈现低龄化 早期识别是关键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以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主任赵顺英介绍,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从临床数据来看,今年部分地区患儿呈现低龄化,即1至3岁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数量有所增加。
是否有规律可循?赵顺英表示,肺炎支原体肺炎多发于秋冬季,其他季节均有散发病例,每3至7年流行一次。肺炎支原体肺炎近两年尤其今年,在我国一些区域流行。今年南方地区流行趋势逐渐上升,自6月开始,南方地区部分城市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率逐渐升高。
“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赵顺英介绍,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的咳嗽多为阵发性,较为剧烈,早期多为干咳,后期可能有痰,部分会影响孩子吃饭、睡觉等。若孩子出现类似症状,应尽快进行检查并明确病因,根据医嘱进行治疗,切忌盲目用药。
赵顺英强调,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症状与感冒症状相似,家长早期识别、及时带孩子就医十分关键。
尽早就医防重症 日常预防要重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孩子肺部出现“白肺”现象,情况较为危急。对此,赵顺英表示,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的所谓“白肺”,与大众此前所了解的病毒感染导致的“白肺”有所不同。
肺炎支原体不属于细菌,也不属于病毒,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目前发现的自然界中能独立存在的最小微生物。“大多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白肺’体现在两肺肺泡被渗出液和炎性细胞填充,换气功能受到影响,进行CT或X线检查时影像学表现为出现白色区域,通常肺部炎症较为严重、白色区域达到70%至80%。”赵顺英表示,而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的“白肺”大多表现为肺部支气管黏液栓堵塞,肺部含气量减少,出现肺不张,影像学表现上多为单侧出现白色区域,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称作“白肺”,通过祛痰、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等方法及时治疗,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今年2月,为进一步提高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规范化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指南》指出,轻症不推荐常规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怀疑有黏液栓堵塞和塑形性支气管炎的重症患儿应尽早进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赵顺英表示,家长们不必恐慌,及时观察、尽早就医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危重症发生。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赵顺英介绍,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少数家庭或者班级聚集发病情况,但其不属于传染病,不会造成大规模传染。正值开学季,学龄儿童应做好个人自我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适当运动,保持规律作息,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