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现行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整合为26项,推动放射检查价格趋于合理。
《指南》统筹考虑不同项目在成像技术、部位难度、对比剂引入等维度的差异,分类整合,层层递进设立项目。首先,按成像技术分为X线摄影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单光子/正电子显像等类别;其次,在CT、磁共振成像中根据是否引入对比剂、是否形成动态图像等,设立平扫、增强、灌注成像等项目;最后,对于血管等检查难度较高部位单独立项,在考虑项目兼容性的同时,体现特殊部位的特殊难度。
为减少价格项目与检查设备绑定,《指南》坚持服务产出的基本原则,立项不再紧跟设备参数走,而是跟着检查效果走,将关注点聚焦在检查精度上。普通CT检查不再安排数确定收费标准,而是对扫描层厚<2mm的“薄层扫描”设立加收项,根据服务产出体现设备迭代后在检查精度方面的差异。
为支持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进入临床应用,《指南》在放射检查类主项目下统一安排“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扩展项。医院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辅助诊断的,执行与主项目相同的价格水平,但不与主项目重复收费。《指南》还吸收部分地方的实践经验,将数字影像处理、上传与云存储纳入放射检查的价格构成,如医疗机构无法做到检查影像云存储的,需要减收一定费用。此外,《指南》统一将实体胶片从项目价格构成中剥离,由患者按需选择,实体胶片实行零差价销售,不捆绑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