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是第24个全国“安全生产月”,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转发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印发的《关于开展2025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坚决防范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医疗卫生机构是人员密集场所,医疗仪器设备多、耗电量大,易燃易爆危险品多。围绕安全生产目标,做好监督检查,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对于确保医疗安全至关重要。
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系统处理机制。“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是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必须狠抓落实。吉林省卫生健康委把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作为“一票否决”项,纳入大型医院巡查、医院等级评审内容。通过明确责任、齐抓共管,该省卫生健康系统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火灾事故。事实证明,只有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方能守住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底线。
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和监督检查,强化排查、整改、验收、销号、复查全过程闭环管理。通过督查找出风险隐患、问题根源,推动问题解决、防微杜渐,才是关键。江苏省持续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治,巩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消防标准化建设成果。苏州市姑苏区将辖区市管民营医院、护理院纳入安全管理,形成“危化品使用情况统计表”“既有建筑情况统计表”等表单,明确红色、蓝色和绿色管理单位,构筑起机构自查、部门排查、第三方检查、联合督查四道防线。实践揭示,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抓紧抓实抓细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做好安全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工作,做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近几年,各地各单位普遍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工作,但在有效性上仍有提升空间。比如,安全知识培训手段单一,流于形式;为应付检查而演练,实战性不强,脚本化严重,缺少多部门协同;未将患者纳入应急培训和演练对象……现实提醒,提升应急能力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需要紧扣“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目标,齐上阵、动真格、无死角,实现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入脑入心。
创新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赋能安全生产工作。传统安全管理模式难以应对复杂、动态的风险环境,需要进一步创新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提升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响应速度和整体效能。有的医院通过建立智慧感知预警平台,实现烟感、电气火灾、水压等隐患预警提醒。北京市西城区由消防救援支队队员担任医疗机构的“消防副院长”,提升消防安全管理的专业化水平。通过数据驱动和智能决策赋能,可有效助力实现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的转变,最终实现“零事故”目标。
安全生产事关卫生健康服务工作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升医疗应急处置能力,不仅需要持续升级人防、物防、技防、智防、管理防“五位一体”的安全防范措施,更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组织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相关活动,切实提升医疗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